自然景观监测
建设目标
自然景观监测解决方案旨在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和功能模块,全面掌握自然景观的生态状况、动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,为生态保护、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。
系统内容
1. 生态系统监测
功能:监测生态系统类型、植被覆盖度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关键参数,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。
技术手段:卫星遥感、无人机低空遥感、地面传感器网络。
2. 生物多样性监测
功能:监测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种类、数量、分布和活动范围,特别是珍稀物种的保护。
技术手段:红外相机、智能相机、AI识别技术。
3. 环境质量监测
功能:实时监测气象条件(温度、湿度、风速等)、水文水质、土壤质量等环境要素。
技术手段:微型气象站、水质监测设备、传感器网络。
4. 人类活动监测
功能:监测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,包括非法入侵、违规建设、旅游活动等。
技术手段:雷达、热成像、卡口设备、无人机巡护。
5. 自然灾害监测
功能:监测森林火灾、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,及时发出预警。
技术手段:热成像云台、智能虫情测报灯。
6. 景观变化监测
功能:通过长期监测,分析自然景观的变化趋势,评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。
技术手段:卫星遥感、GIS分析。
监测内容
1.景观类型分类标准(国家标准GB/T 34335-2017):统一景观分类体系,确保数据标准化,为生态旅游规划与保护分区提供科学依据。
2.三维模型原始扫描数据:构建高精度三维数字档案,支持景观动态变化分析与虚拟展示,延长文化遗产生命周期。
3.类型与分布:掌握自然景观的空间分布规律,识别保护优先级区域,优化资源管理策略。
4.保存状况:评估自然景观退化程度,制定针对性修复措施(如防风化涂层、植被固土)。
5.利用状况: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承载能力,防止过度踩踏与商业化对景观的破坏。
系统功能
1. 立体化监测
功能:结合卫星遥感、无人机航拍和地面传感器,实现“空天地一体化”立体监测。
应用场景:全面覆盖自然保护区、国家公园等区域。
2. 智能化数据分析
功能:利用AI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,实现自动识别、预警和趋势预测。
应用场景:快速发现异常事件,如非法入侵、野生动物活动。
3. 数据可视化与管理
功能:通过GIS平台和三维地图,直观展示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。
应用场景:支持管理决策、生态保护规划和公众科普。
4. 实时预警与应急响应
功能:对火灾、病虫害、非法入侵等事件实时预警,支持快速响应和应急指挥。
应用场景:保护自然景观免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。
5. 生态资源管理
功能:建立生态资源数据库,支持资源清查、动态监测和保护管理。
应用场景:为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数据支持。
技术优势
1. 多技术融合:结合遥感、GIS、物联网、AI等技术,实现全方位、多层次的监测。
2. 智能化管理:通过AI算法实现自动识别和预警,提升监测效率。
3. 实时性与动态性:支持实时数据传输和动态监测,及时掌握自然景观的变化。
4. 可视化展示:通过三维地图和GIS平台,直观呈现监测结果,便于管理和决策。
应用场景
1.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:全面监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,支持生态保护和管理。
2. 风景名胜区:监测景观资源和游客活动,支持旅游管理和生态保护。
3. 湿地与地质公园:监测湿地生态特征和地质遗迹变化,支持保护和修复。
4. 生态研究与教育:为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提供数据支持,推动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。
通过自然景观监测解决方案,可以实现对自然景观的全面、动态和智能化监测,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。
前端监测
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多帧分割
利用多层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
提取特定特征和动态分析
运用模型算法对视频监测对象进行实时检测 、识别 、跟踪和标识。
后端平台: 智慧保护地云服务平台
